2014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驾临申城,这一消息让诸多群众热血沸腾,这一五星级马术障碍赛事,级别与奥运会马赛持平。但是资金消耗的压力、竞技地位的弱势、社会认知的拘囿、中西文化的隔膜,越发挑战这一舶来运动的健康指数。让人难以看到中国马术的发展趋势。
中国马术,不仅要回答“离我们有多远”,更要思索“未来该跑向哪儿”。从马匹购买、训练保障到场地设施、引进外教,资金门槛是马术项目无法回避的话题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马术运动是由国家出钱买马养马的。在我国,马术究竟该走哪条路?
马术的项目特点,决定了国家不可能投那么多钱。目前国内俱乐部基本是民营,90%的马术赛事都是由公司承办运作,几乎所有省市专业队都与社会马术组织有合作。辽宁全运会上的参赛队中,60%的骑手来自俱乐部。
马术项目走市场化是大势所趋。有些地方队为了全运会成绩,投入大量资金,但逐渐要从政府行为转为市场行为,不要让资金门槛疏离大众的参与热情、曲解马术的精神内涵。
首要任务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马术,不能走高尔夫的弯路,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直言,马术在顶层设计上要避免走高尔夫的弯路,不要把一项体育运动简单与财富、地位、身份和阶层挂钩,限定在一个小圈子,成为炫富、故作精英、附庸风雅的载体。
中国马术之路,不是要搞普及,而要让更多爱好者参与。中国马术协会允许俱乐部的业余骑手注册,设置符合他们水平的比赛。现在国内有六七百家马术俱乐部,老百姓花少量的钱也能骑马健身。不少家长还看重马术的教育功能,青少年骑手呈现几何级增长,未来几年可能有一个爆发。
马术的兴起,与社会经济、生活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。从精神文化的需求角度,马术传播的是一种生活方式。随着城市空间的日趋拥挤,人们从内心呼唤接触大自然,马术运动也相应拥有了市场潜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