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6日,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将首次登陆中国,这一五星级马术障碍赛事,级别与奥运会马赛持平,令国内引进马赛的规格再创新高。不过,数字繁荣与市场热闹的背后,中国马术依然逃不开重重路障。正如国际马联人士评价,中国马术一年走了国外10年走的路甚至被形容为“出线比国足还难”。
中国虽然有悠久的马文化,但那与起源于欧洲的现代马术不是一个概念,我们要参与,就得遵守人家的玩法。这种积淀和底蕴,不是短时间就能追上的。去年辽宁全运会统计的国内注册专业骑手共288人,如果算上马球、绕桶赛等非奥运马术项目,能达到1160余人。
现有人才结构中,较低水平的骑手仍占大多数。即便用同样的马匹,欧洲骑手让马表现的能力远远高于国内骑手。这背后既有基本技术、控马能力的差距,更有对项目理解的水平差异。
马术比赛不光比拼骑手的水平,马匹才是生命线。由于马种的差异,以及繁育、调教等因素,欧洲马匹能跳过1米6的障碍,国内的马匹只能跳1米3到1米4,不具备冲击高水平的能力。
马术作为一个国际化项目,要拿到奥运门票,需要骑手不断去打积分赛,财力支撑、马匹数量、参赛频率成为国内骑手难以逾越的鸿沟,差的不仅仅只是技术而已,一位国内骑手曾说,在欧洲训练3个月,等于把国内几年的比赛都跳完了。目前我国年均举办马术赛事超30场,但依然差距明显,国际交流的障碍能否破解?
马术毕竟是人与马配合的运动,由于我国检疫政策与国际尚不对接,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马术的“孤岛现象”。国内骑手无法带自己的马出国参赛,国外骑手来华比赛也会碰见麻烦。不过随着国际马联一些积分赛在华举办,正逐步改变国内赛事级别不高的问题。
中国马术要打破“孤岛”,靠引进高级别赛事“倒过来发展”或许效果更好。此次环球马术冠军赛获准一个月的“临时非疫区”,由联邦快递从欧洲直运至少80匹赛马,即是对检疫壁垒的一次突破。相比于其他比赛,五星级赛事能吸引30位世界排名前50的骑手,这让国内骑手获得以往没有的同场竞技机会。